小漫漫同学在第9个月的时候遭遇了第一次发烧,经过仔细分析,此次发烧的原因可能有三种:热感冒、麻疹疫苗和幼儿急疹。虽然发烧是小儿常见问题,但也是步步惊心,去医院也没看出什么名堂(话说排2个小时的队,面诊10分钟真是很坑爹的一件事情,为什么看病总是这么艰难)。经过三四天的艰苦奋斗和各方打听,也稍微积累了一些幼儿发烧的经验。总的来说,摆正观念是第一位的,因为发烧本身不是病,而是身体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,关键是搞清楚发烧的原因并对症处理。
病程记录
天数 | 最高体温 | 症状 | 措施 |
---|---|---|---|
第1天 | 38.4°C | 全身发烫,精神尚可 | 洗澡、擦拭、服用2次退烧药 |
第2天 | 38.8°C | 全身发烫,精神萎靡 | 洗澡、擦拭、服用1次退烧药 |
第3天 | 37.8°C | 上半身发烫,嗜睡 | 洗澡、擦拭 |
第4天 | 正常 | 出疹,精神恢复,体温正常 | 洗澡、擦拭 |

婴幼儿发烧的原因
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有很多,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:
一、外在因素: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,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、水喝太少、房间空气不流通。
二、内在因素:生病、感冒、气管炎、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。
三、其他因素:如预防注射,包括麻疹、霍乱、白喉、百口咳、破伤风等反应。
从发烧的原因来看,漫漫同学有三种可能性:
一、热感冒引起的,因天气炎热,家人都感冒了,很容易传染给小朋友,且从血常规化验的结果来看,体内有病毒反应,初步判断可能是感冒病毒。
二、麻疹疫苗,一周之前刚刚接种麻疹疫苗,据说部分人在接种疫苗后6-10天会出现发热症状,同时尾声时可能伴有麻疹症状,又叫出疹退热(后期出现了疹子,可能有疫苗的原因)
三、婴幼儿急诊,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,其特点为婴幼儿在高热3~5天后,体温突然下降,同时出现玫瑰红色的斑丘疹。
不管哪种原因,都是常见病因,不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,于是放心了。
婴幼儿发烧的处理方法
婴幼儿发烧的日常处理很重要,处理恰当不仅不需要去医院,还可以是免疫系统得到锻炼。首先要区分婴幼儿是否发烧,测量体温的方式,有腋下、口腔、肛门、耳朵等,由于婴幼儿好动,通过测量耳温是比较方便的方式,一两秒就可以搞定,只是耳温的测量仪器真心贵。我们用的是300元的测温计,确实省了很多麻烦。体温范围一般如下(以耳温为准):
基础体温(正常):35.7~37.5C
低度发烧:37.5~38C
中度发烧:38~39C
高度发烧:39~41C
超高度发烧:41C以上
有两个特别注意的临界点,38.5C以下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,38.5C以上则要考虑采用退烧药,如果服用退烧药以后超过39C则考虑送医院就诊。

物理降温方法
通过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对比,选择了几种简单实用的物理降温方法:
1.多给宝宝洗澡,同时经常用温水擦拭宝宝手心、脚心、腋下也部位进行降温(此方法效果很明显,只是有些麻烦,要经常擦拭)。
2.开空调降低环境温度,但是要注意保持通风和给宝宝补充水分(这个方法要根据实际环境温度进行调节,防止温度太低导致毛孔收缩阻碍散热,一般环境温度保持在26-28C即可)。
3.使用退热贴,退热贴因产品而已,我们用过两种退热贴,总体来说效果都不太明显。
最合理的方式看来还是洗澡和擦拭,另外就是多喝水和多休息。
退烧药服用
退烧药实际上是一种合理降温的方法,一般超过38.5C才考虑服用退烧药,退烧药的服用要严格遵照使用方法和医嘱,否则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。我们用的是布洛芬悬浊液,它是唯一一个被WHO与美国药监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,相对安全,但也不能过量服用,每2小时内不得服用超过4次,共不得服用超过3天。
如果并非严重疾病造成的发热,按照以上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宝宝自然退烧,如果体温持续超过39C要立即就医,防止造成不必要的伤害。
错误的传统观念
家长应该要有正确的态度,将发烧当作一种警讯。发烧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身体防卫性反应。研究显示,身体负责吞食细菌的白血球,在体温升高时(38℃~39℃)其吞食能力加强。因此当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体温升高时,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,要把体温立即降到正常范围,并非明智之举。因为这样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。
有些父母会使用民间流传的一些退烧方法,例如冷水或酒精拭浴来为孩子退烧,这是不适当的。宝宝发烧时烫热的皮肤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,宝宝反应会很剧烈,可能会造成抽搐;而酒精的气味又会使幼儿昏睡,像喝醉了一般。
传统老一辈的“寒到”的观念,造成一般误以为发烧时必须多穿衣服,其实刚好相反,发烧时全身能散热的地方以皮肤的表面积最大,散热效果最好,假使能将过多的衣服剥除,大量身体的热可经由宽松清凉的外表排除,体温很容易下降。
另外,很多人认为发烧会烧坏脑子,其实发烧损伤大脑往往是因为脑炎、脑膜炎等疾病造成的,并非发烧本身的原因。需要注意的是,高烧导致的长时间惊厥容易损伤大脑,这就是为什么体温超过38.5C要吃退烧药的原因。
什么是热性惊厥?
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,其发生率很高,占儿童期惊厥原因的30%。是发生于颅外感染性疾病发热过程中的惊厥发作。
具有以下特点:
1.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3岁,6个月以下、6岁以上极少发生。
2.惊厥常在体温升高时发作,体温多在39~40℃以上,体温越高抽搐的概率越高。
3.70%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初期,其余发生在呼吸道感染和出疹性疾病中。
4.全身性抽搐伴有意识障碍,但惊厥止后,意识很快恢复;发作后无异常神经系统体征,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外无异常发现。
5.愈后多良好,少数可转变为癫痫。根据临床特点,分为单纯性与复杂性热性惊厥。后者存在较高的癫痫危险性,预后有显著差别。
惊厥发作的家庭处理
当小儿在家中发生热性惊厥时,处理不当会引起一些意外,加重小儿的损伤和痛苦。所以家长应学会小儿惊厥的紧急处理方法,以防万一。
1.把小儿平放在床上,头偏向一侧,防止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流入气管内引起窒息。为小儿解松衣领裤带,以免影响呼吸。不要将小儿紧抱在怀中,也不要摇晃呼唤孩子,保持安静,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。
2.在肩颈部垫小毛巾或小枕头,稍微抬高肩颈部,使头轻微后仰,可以防止舌根后倒,以通畅气道。去除口、鼻、咽部的分泌物或痰液。
3.用包裹好布条或手绢的牙刷柄或筷子从小儿的口角处塞于上、下牙之间,既可防止小儿舌根后倒引起窒息,也可防止惊厥时咬伤舌头,但对此目前仍有争议。应避免小儿牙关紧闭时不要强行撬开,以免损伤牙齿。
4.用大拇指按压小儿的鼻下人中穴(鼻唇沟上1/3与下2/3交界处)、双手虎口部的合谷穴(大拇指与食指指骨分叉处)止惊。小儿的四肢正在抽搐时可以轻轻扶住手脚,但不要用力按压来制止抽搐,否则会造成小儿的手脚损伤,如骨折或脱臼等。
5.惊厥停止后,应立即将小儿送往附近的医院,作进一步检查,及早查明原因,针对病因进行治疗。宜就近求治。
6.在运送医院的途中,应密切观察小儿,注意将口鼻暴露在外,伸直颈部保持气道通畅。不要将小儿严密包裹在被子里,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口鼻堵塞,头颈前倾,气道弯曲,造成呼吸道不通畅,甚至窒息死亡。